【四局水利】北方公司:以水為脈,涵養生態灌區 |
|
|
|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尚未完全驅散晨霧,施工現場已是機聲轟鳴。作為國務院部署實施的150項重大水利工程和2022年重點推進開工建設的六大灌區之一,海南牛路嶺灌區工程項目以構建總干渠—干渠—分干渠(管)—支渠(管)的體系結構,形成涉及瓊海、萬寧兩市“長藤結瓜”的大型灌區體系。工程建成后預計新增灌溉面積23萬畝、改善灌溉面積34萬畝,為熱帶特色作物種植、高效農業發展等奠定水利基礎。同時解決瓊海、萬寧兩市所轄21個鎮的城鄉生活和工業用水,城鄉供水受益人口129萬人。 搶時間,要全力以赴 自建設以來,項目部全員錨定目標,齊心協力、奮勇攻堅,全力推動工程建設“進度條”不斷刷新,力保節點順利完成。 在施工前期準備階段,項目部就展現出高效行動力。面對施工環境復雜、施工片區廣、測量任務重等難題,測量團隊迅速組建,運用高精度水準儀、水準尺、三腳架等測量設備,對施工區域進行全面細致測量。他們穿梭在山地、叢林間,不畏烈日與風雨,僅用了26天就完成了320公里的測量任務,為后續工程規劃提供精準數據支持。同時,積極與當地政府溝通協調征地拆遷事宜,成立專項工作小組,深入農戶家中,耐心講解工程意義與補償政策,在1年內完成大部分征地拆遷工作,保障工程用地。 施工過程中,為追趕進度,項目部采用24小時輪班作業制度,多個施工環節同步推進。在渠道建設現場,混凝土澆筑、管道鋪設、渠系建筑物施工等工作有序開展。 為解決隧洞爆破安全風險高的問題,項目部多次實地踏勘,邀請技術專家論證,并查閱大量資料,最終確定了一個兼具科學性和可行性的《萬寧隧洞開挖支護專項施工方案》。建設過程中,項目部采用超前鉆孔技術及地質雷達進行地質預報分析,全方位多角度判斷圍巖類型和地質結構。隧洞爆破前,對破碎帶巖層進行超前管棚預注漿加固或者超前錨桿支護。隧洞爆破后,繼續在洞室進行系統錨桿、鋼拱架安裝和噴射混凝土施工。這種雙重加固體,既能增強巖層結構的穩定性,又能為安全施工提供了重要支撐。 在黃山左、右干渠混凝土澆筑過程中,面對海南高溫多雨,項目部依托“日調度、周復盤”機制迅速響應。每日進度分析會上,統籌協調,施工員根據施工方案,白天高溫時段采用冰水拌合降溫,夜晚組織工人輪班突擊;針對降雨天氣,及時搭建防雨棚,對已澆筑部位覆蓋防水布,同時在澆筑倉面設置排水槽引流。技術員現場駐點指導,優化分層澆筑厚度與振搗工藝,避免冷縫產生。通過精準調度和動態調整,黃山左、右干渠混凝土澆筑提前完成。 2024年4月19日,萬寧隧洞進口首次爆破圓滿成功; 2025年1月6日,1#支洞順利貫通; 2025年4月10日,黃山左、右干渠混凝土澆筑全面收官。 這一項項節點的達成,為水資源精準輸配和高效利用筑牢根基。這幅人水和諧的生態畫卷背后,凝聚著海南牛路嶺灌區工程項目的建設者們呵護生態環境的決心和干勁,在每一處細節中都踐行著對綠水青山的守護承諾。 “我們這里有蓮霧、椰子、荔枝種植園,園區灌溉用水量很大,但原來常用的灌溉水渠已經陳舊,水流不暢。現在這條新水渠從黃山水庫引水而來,能滿足我們園區的灌溉用水量。”村民陳大姐正蹲在查看樹苗的長勢,提到新修整的黃山干渠,她擦了把額頭上的汗,笑得瞇起了眼。 重質量,要品質鑄魂 自建設之初,項目部便將“質量優先”理念深植于每個施工環節,以系統化管理、精細化把控和科技化賦能,構建起全方位質量管控體系,為工程品質筑牢堅實根基。 在材料管控層面,項目部實施“全鏈條溯源”管理模式。針對砂石、水泥、鋼筋等核心材料,建立供應商名單制度,通過實地考察、資質審查和樣品抽檢,篩選優質合作方。進場時,嚴格執行“三檢一驗”流程:材料員初檢、質檢員復檢、監理單位抽檢,并委托第三方實驗室進行專業檢測,確保砂石、水泥等材料100%達標。混凝土加工前技術員仔細核對加工料表,避免加工錯誤,出廠前由質檢人員及監理進行聯合驗收,以保證出廠成品材料合格。 為確保混凝土內實外美,項目部依據澆筑部位特性,精準選配插入式振搗棒、平板振搗器等設備。作業時嚴格遵循“快插慢拔”原則,振搗棒深入下層混凝土5-10厘米,確保層間密實銜接;通過控制振搗間距不超作用半徑1.5倍,杜絕漏振、過振現象。現場安排專人盯守,以混凝土表面停止下沉、氣泡消散、泛漿為判定標準,為干渠結構強度筑牢根基。此外,采用定制化模板保證渠道尺寸精度,配合分層振搗、連續澆筑工藝避免冷縫,并對鋼筋綁扎、基礎處理等關鍵工序實施24小時旁站監督。 “振搗過程是混凝土澆筑的生命線。在施工中,我們要求重點部位延長振搗時間,杜絕蜂窩、麻面等質量缺陷。”技術員小張說道。 成品的維護也是關鍵一環,在混凝土澆筑完畢后及時進行養護,在極端炎熱天氣以及重要部位,會延長養護時間,以保護混凝土表面外觀不受損。 建設之路并非坦途。黃山干渠地處背山面田的復雜地形,施工初期便遭遇“三重困境”:地勢低洼導致積水難排,山林根系盤結阻礙清基,種植園雜物隨風涌入渠槽。項目部迅速制定“排、破、防”組合方案——調配大功率抽水泵快速排水,以機械破碎結合人工清理破除根系障礙,沿渠槽設置防風圍擋與攔截網,并安排專人定時巡查,將難題各個擊破。最終黃山左、右干渠539個單元工程驗收全部合格,其中優良單元519個,優良率96.3%。 這項兼具輸水功能與生態價值的民生工程,從設計藍圖到實體落成,每一處細節都凝聚著建設者的匠心與堅守,在山水間鐫刻出經得起歲月檢驗的精品豐碑。 保安全,要匠心守護 安全是比鋼筋更堅韌的防線,是比混凝土更厚重的承諾。項目部以“零事故”為目標,將“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安全理念,編織進每個安全細節里,讓安全意識扎根在每道工序中、每位建設者心中。 在安全管理方面,項目部利用班前會五分鐘,監督工人穿戴勞保護具,學習規程措施、操作要領,以學促行。開展安全知識競賽、應急演練、安全檢查活動,觀看安全警示教育片,提高員工安全意識。目前已開展各類安全培訓60次,累計2600余人參加。 成立防臺防汛應急領導小組,儲備應急物資和生活物資,實時轉發海南省官方發布的氣象信息、災害預警、溫馨提示等消息,增強防御意識,安全度汛。臺風“摩羯”來臨前轉移現場62位農民工到安置點,配備志愿服務者聯合疏導,安撫人員情緒。助力海南省臺風“摩羯”災后重建工作,項目部收到海南省水利電力集團有限公司的感謝信。既是對項目團隊的肯定和鼓舞,也是繼續推動中國水電四局踐行央企責任擔當的強大動力。 在安全環保方面,建立《環保管理制度》和《綠色文明施工手冊》,明確“綠式施工”目標、原則、責任分工及獎懲措施,用制度規范職工行為,用紀律約束施工隊伍。合理規劃物料堆放區域,保證材料整齊有序,杜絕雜亂無章的現象。安排專人定時清理場地,及時清運施工垃圾,做到工完料清,讓施工現場始終保持整潔。 施工過程中,嚴格控制噪音、粉塵等污染,采用低噪音設備,對易產生揚塵的物料進行覆蓋或灑水降塵,盡量減少對周邊環境和居民生活的影響。 在信息化建設方面,項目部采用遠程智慧監控系統對施工現場進行遠程監管,實時掌握工地人員分布、作業進度、隧洞運行狀態以及各項安全指標等,為安全員裝上“千里眼、順風耳”。項目部為隧洞作業人員佩戴裝有定位芯片的安全帽,并將施工人員信息遠程傳輸到智慧監控系統里,詳細記錄隧道內人員基本信息、作業位置,提升施工安全性與舒適度。通過智慧監控系統,項目部及時監控和發現突發情況,管理人員也能夠清晰地看到現場范圍內工人的一舉一動,從而隨時隨地掌握施工狀況,將各類風險防患于未然。 在揚塵防治方面,項目部堅持除塵設備與生產設備同時運行,并保持良好運行狀態。施工期間,加強揚塵控制、杜絕漏灑材料。在生產區、臨時堆料場等多揚塵作業面、場地配備人員及設備進行定期灑水。混凝土拌和系統安裝除塵設施,并采取全封閉施工。隧洞采取增設通風設施,加強通風,在出風口設置除塵袋。施工車輛途經生產生活區附近的地方設置限速標志,做好車輛密封和保潔,減少因棄渣、砂、土的外泄造成的揚塵污染。 在噪音控制方面,項目部編制降低噪聲措施報告,未雨綢繆。生產臨時設施和場地遠離人員居住區。在施工場地與其敏感受體以及在周邊地區之間合理安裝聲障設施。加強設備的維護和保養,選用低噪音或裝有消聲裝置的機械設備,對攪拌站、空壓站設置隔音裝置,降低噪音的影響。設置限速禁鳴標志和減速帶等,嚴格控制爆破時間,爆破時提前鳴笛警示,盡量避免深夜高噪聲作業,確保噪音符合行業和國家相關標準。 海南牛路嶺灌區工程項目的建設,一頭連著國家戰略,一頭連著百姓生活。四局的建設者們用汗水詮釋著“水利為民”的初心。當清澈的水流沿著渡槽奔涌向前,潤澤的不僅是萬畝良田,更是海南自貿港建設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 |
|
|
【打印】 【關閉】 |